PG电子模拟器怎么下载

建国初期,王海容到中南海做客,一见江青直接喊了句:三奶奶

阅读本文前,您可以点击【】成为铁粉,这样才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,免费了解党史热点、领袖过往等相关内容。

【前言】

王海容的老爸是王季范老先生唯一的儿子,也就是烈士王德恒。

【你怎么不写封信给毛主席啊?】

王海容小时候,一直住在外公王季范的那个小庄园里。

王海容小时候,大伙儿都爱叫她海伢子。她一直在外公家住着,直到抗战结束,这才回到长沙去上小学。那时候,海伢子有个玩伴,是比她稍大点的胡姐姐,胡姐姐是佃户家的闺女。因此,海伢子从小就跟着这位农家出身的胡姐姐,天天放牛啊,采野菜啊,还下田啥的。反正胡姐姐干啥,她就跟着干啥。海伢子的童年过得那叫一个自由自在,别提多开心了。

不过,从王海容去长沙读书开始,她就再没去过外公家,也没再见过胡姐姐。她还记得,胡姐姐家里条件不好,有时候去亲戚家做客连件衣服都没有,还得找海容借。说真的,胡姐姐对王海容的性格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。后来,王海容都七十多岁了,回想起这些往事,还觉得自己那不畏艰难、坚强的性格,跟胡姐姐有着不小的关系。

王海容在湖南一直待到念完小学。到了50年代初那会儿,毛主席在唐家坨的亲戚们琢磨着去北京探望他,文家公公就跑去跟王海容说了这事儿,还问她去北京想要点啥。王海容笑着回答说,她想要大苹果,因为她听别人说,北京的苹果个头又大,颜色又红,还特别甜呢。

文家公公心里直犯嘀咕:“你咋不给毛主席写封信呢?”对王海容来说,“毛主席”这个称呼那时候还真有点陌生。但她还是提笔给这位素未谋面的长辈写了封信。一方面是想问个好,另一方面嘛,就是想要个篮球。可没想到,最后她收到的却只有一个苹果,心里头多少有点不是滋味。这就是他们头一回打交道的事儿。

【王海容叫了一声:三奶奶】

新中国成立那会儿,王季范老先生来北京参加会议,结果被毛主席热情留了下来。后来,王海容也来到了北京。有一天,王季范带着王海容和几位文家的亲属,一块儿走进了中南海里头。

王海容曾向祖父打听,这位亲戚该怎么叫。祖父告诉她,得叫“主席公公”(在湖南话里,祖父就是公公),要是碰到主席公公的老婆,那就得喊三奶奶。

王海容初次见面时,一点也不怕生。大人们都在丰泽园的颐年堂里聊着天,她呢,就自己在那儿吃吃喝喝,玩玩闹闹,还时不时瞅瞅周围这陌生的新环境,心里头也没啥别的念头。

瞧着这孩子这么沉得住气,毛主席头一回觉得挺有意思,心想:她咋见到自个儿一点儿也不怯生呢?

王海容挺轻松地讲道,咱为啥要怕他呢,他又不能把咱怎么样。

毛主席这时候自个儿说起来,海容曾给他寄过一封信。但他那会儿手头有点忙,就没顾得上给她回。

说到这事儿,王海容还清楚记得,她曾找毛主席要篮球,可主席没给她。

海容像孩子一样说话,逗得屋里的文家亲戚们全都忍不住咯咯直笑。

那次,年轻貌美的江青带着李敏和李讷一块见了客人。海伢子一见江青,就亲热地喊了声“三奶奶”。但后来海容听说,江青对这个称呼不太满意,以后就没再这么叫了。仔细琢磨琢磨也是,那会儿江青还不到四十岁呢,被叫做“奶奶”,确实显得有点老气横秋的,而且还是第三个“奶奶”......

对海伢子来说,怎么叫江青成了个大问题,多数情况下,他都是含糊混过去的。幸好那时候江青老外出养病,不怎么呆在家里。等到后来海容开始工作了,再见到江青,他就跟大伙一样,直接叫她江青同志。

后来,每当海容回想起那次碰面,都会觉得小时候的海伢子真是挺逗的。

在毛主席一家子里,有个毛岸英,海伢子从来没见过他。海伢子对家里很多成员都挺熟悉,但偏偏就没见过毛岸英这个人。

海伢子抵达北京那会儿,朝鲜战争已经打响。毛岸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,远赴朝鲜战场。可没想到,没多久,他就在美军轰炸志愿军总部的时候牺牲了。那一年,他仅仅29岁。

1957年,王海容结束了她的高中生活,这一年她过得既兴奋又满怀憧憬。那时候,她对未来有着各种美好的想象,梦想着能成为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,或者是化学工程师之类的职业。总之,那会儿她的脑袋里装满了各种新奇的想法。不过,最后她还是拿定了主意,决定专攻化学,立志将来要为国家的化学领域出一份力。

然而,王海容的那个志愿最终还是泡汤了,因为她没能考上大学。这事儿让她特别烦心和自责,她觉得,自己这样简直就是让党和毛主席对年轻人的期望落了空,也对一直努力教导他们的老师们感到很抱歉。这下可怎么办呢?王海容可不甘心自己的人生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下去。

海容觉得自己身为共青团员,得用革命的态度去看世界。因此,她和同学们就一块儿搞了个自学小组,在家里头自个儿学......那几个月自学的日子,可真是煎熬啊。

之后,海容打算去找份工作,她跟家里人说了这个打算,但家里人不赞同她出去工作,他们觉得海容应该继续上大学深造。海容心想,既然家人不支持,那就没必要再跟他们商量了。于是,她自个儿做主,没跟家里人说,就在全市范围内找工作,最终在北京化工厂找到了一个学徒的岗位。

王海容打算等把进厂的所有手续都搞定后,再跟家里说。她觉得手续都办妥了,家里同不同意,她都铁了心要去。家人对王海容这种自己拿主意的做法有点没办法,但最后还是妥协了。

然而,就算在工厂上班,王海容也没停下学习的脚步。后来,毛主席还建议她再去上学。她后来为我国的外交工作出了很多力,她的名字我们会一直记得。

由于平台规则,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(点赞、评论、转发),才会被认定为铁粉。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,可以点个【】,成为铁粉后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。